中國日報網10月3日電(記者 涂恬)華夏文明輝煌燦爛,古老的樂器今日再次響起,會奏出什么樣的旋律?縱貫上下五千年,歷史悠久的中華音樂文化,在新時代又將如何綻放出新的光彩?
日前,記者來到了位于河南鄭州的河南博物院,采訪了該院的華夏古樂團。該樂團復制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樂器,配器成樂,再加上音樂考古學家的古曲創編。聽過樂團的演奏,人們可以感受到:一件件古老的樂器,在演奏家們的手中仿佛“活”了起來,詮釋的風格或古樸悠揚或明快活潑,得益于近年來對歷史文物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,中華音樂文化的傳奇今時今日再次得以演繹。
中國古代樂器——賈湖骨笛。(圖片來源:東方IC)
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,河南在歷史文物保護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。除了河南之外,在古代樂器的研究方面,目前國內其他地區也都取得了不小的收獲。
例如,甘肅敦煌研究院此前就展出了一系列從敦煌壁畫中“走出來”的古樂器,并運用這些仿制的古樂器演奏出了風格獨特的古絲路音律,與民眾互動,引發熱烈反響。據介紹,變成實物的這些古樂器歷時半個世紀一件一件從壁畫中“復活”,而它們所演奏的音樂也是由敦煌文獻中所存的古譜中破譯而來。
莫高窟壁畫伎樂圖之反彈琵琶圖(圖片來源:東方IC)
不僅如此,隨著近年來公眾對文物保護、歷史文化方面的認識逐漸增強,許多人也開始了解和熟悉中國古代樂器,并喜歡上了它們獨特的音色與韻味。一些曾經被遺忘的中國古代樂器,更是開始重新回到公眾的視線里。
舉例來說,古代樂器“尺八”此前就因為綜藝節目“火”了一把。“尺八”是一種竹制吹管樂器,以管長一尺八寸得名,音色蒼涼遼闊,南宋后逐漸在中國失傳,在日本保留發展至今,如今這種樂器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,而它的“身世”也仿佛在提醒我們,守護好中華文化的責任重大。
讓傳統古樂“復活”,不僅有利于喚醒公眾對文物保護、守護傳統文化方面的認知,也有利于幫助中國文化進一步“走出去”。近年來,西安鼓樂、敦煌古樂等就先后在英國倫敦、奧地利維也納奏響,向海外觀眾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未來隨著古樂器發掘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,越來越多的中國古代樂器將會“活起來”,它們的聲音也將傳播得更遠、更廣。
(編輯:刁云嬌 李海鵬)